首页 > 友媒

廊: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更新时间:2021-03-11 12:30:01  点击数:77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廊是独具特色的存在,它交融诗思、画意的设计,呈现出绝妙多姿的艺术效果。像颐和园长廊、苏州沧浪亭的复廊、拙政园的水廊等,都造就了移步换景、宛转无穷的意境。

这种自带优美气质的建筑,自古就吸引着诗人敏感丰富的触觉,镌刻下直抵心扉的咏叹。下面,我们就从苏轼的词作中去了解一下。

西江月

(北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这阕词是苏轼的中秋名篇《西江月》。当时正值中秋佳节,但苏轼身在他乡,回首往事、瞻念前程,则不免百感交集。

开篇,作者就压抑不住似的发出一声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直白锋利,令我们读来有心灵地震的感觉。

诗人说人生如戏如梦,能经过几个春秋呢?一句词将现实和梦幻、人生与自然贯通,不愧是千古佳句。

之后,诗人营造了一种分外清寒的审美意境,将风叶鸣廊、镜中白发,这些短暂、个体的体验,与永恒之物“明月”相连,对比之下,让人更显局限渺小,悲剧性油然而生。

这种悲伤是被回廊上风吹叶落的细微声响挑起,可见诗人所处环境何等死寂,本该团圆热闹的中秋节,诗人却被“酒贱客少”“云妨月遮”的逆境煎熬着。

末句诗人一振而起,“把盏凄然北望”,在希望和绝望两维之间,诞生出另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眷恋,寄托于那能“千里共婵娟”的人。

廊,是古人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景。早在春秋战国,就流传着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响屧廊”的逸闻,这条回廊底部大概是空的,据说西施穿着木屐走在上面,声音非常美妙。

我们常见的廊一边或两边通透,顶棚配合列柱、横楣构成一个半敞开的空间。

不仅沟通单个建筑,起到引导游赏的作用,还常常配有扶栏、座位、美人靠,可用来遮风避雨和会友休息。

廊的形式也灵活多样,有回廊、复廊、双层廊、单排柱廊、暖廊、桥廊等等。

中国文化一直在追求人与自然、宇宙与人生的和谐境界,廊可以说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廊是古人美学的集中绽放,也是人类留在永恒大地的一份诗意。

我们经常说“诗情画意”,廊不仅是诗人们幽思怀远的寄托,还是画家们山水挥毫的灵感。

今天我们共同展开清朝画家李世倬的《皋涂精舍图》,看看廊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诗情画意”。

▲《皋涂精舍图》清 李世倬

纸本设色 110.5cm×3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皋涂精舍,是乾隆皇帝的御用书屋,位于香山玉华寺中,《皋涂精舍图》就是画家根据乾隆的题诗创作的。

整幅画置于眼前时,一种澹泊萧疏的气质扑面而来,山峦、古刹、树木,无一不陷入了静谧,好像云雾都无法流动,让人几乎感到了时间的停摆。

这其中含有佛家虚静的境界,而“静”也是历来国画的重要体验之一,黄公望曾指出这一要义,说“诗要孤,画要静。”

在山峦的处理上,以淡墨枯笔勾勒山形,画家刻意隐去了北方山峰瘦硬尖锐的棱角,代之以江南山丘柔和起伏的线条。

皴笔短促而单薄,淡色墨点只在少数山体堆叠,山体的敷色浅淡至极,这些共同织就的统一感与和谐韵律,让环伺的群山显出类似于云的质地。

面对这幅画站立,似乎能体感到冬日北方的荒寒,但这种感觉又是收敛的,因为所有的线条和笔触都经过画家的提炼创造,沁出西方仙境的轻盈温柔,令人倍感安慰。

居中的精舍主宰着全篇,我们发现这是全画少数使用了浓墨与淡彩的部分。

这座精舍建在半山开阔的平地上,院落亭台肃穆简洁,两棵盘曲的古槐矗立在前景,掩映得庭院幽深,云树朦胧。

乾隆曾写道“精庐虚朗荫高槐,岚翠迎人足散怀”,诗中的意境被画作呈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整座寺院中一个人都没有,让氛围更加清冷。

唯一的暖色——淡淡的朱砂,渲染了院墙、一些立柱和长廊的栏杆,长廊和院墙构成暖色的带状空间,隔开冷寂的自然,把精舍围簇进人世的、欢快的氛围。

长长的游廊沿着山势曲折逶迤,可以俯瞰全院和远山,乾隆在诗中写到“楹间写雾”“云卧天窥”的佳景,想必就是在这廊中行走坐卧,俯仰天地而生出的灵感吧。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原标题:《廊: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