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

潍坊通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任务 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更新时间:2019-04-13 17:21:27  点击数:100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记者 韩蓓蓓) 4月9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祁立新,市农业农村局新闻发言人、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云涛,介绍潍坊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任务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全市各级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为统领,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为重要平台,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增优势、补短板,抓重点、强根基,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推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确保乡村振兴走在前列,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潍坊贡献。

  实施“三个模式”创新提升攻坚行动。到2020年,“三个模式”创新提升取得一批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

  做实乡村振兴规划。狠抓市、县乡村振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落实。以县为单位抓紧编制或修编村庄发展规划。

  打造各具特色的示范典型。开展争当乡村振兴带头人和争当乡村振兴带头村活动。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实施“2221”示范引领工程,到2020年打造20个特色小镇、20个田园综合体、200个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和10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

  狠抓“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招引支撑乡村振兴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实“双招双引”政策措施,创新委托第三方招商、网络招商等方式,重点招引日本、韩国、等海外农业人才。大力引进院士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

  建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乡村振兴指标统计体系,对乡村振兴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分级评价。实施乡村振兴标准支撑工程。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突出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产能稳得住、发展可持续。集成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整建制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培育新型粮食领军企业10家以上。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国家规划内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1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64以上,“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达到6个。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确保粮食年播种面积100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优质饲草种植,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到2020年,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林下经济规模稳定在23.5万亩以上。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监管模式。实现农兽药经营许可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全覆盖。加快推进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建设,建立完善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打造潍坊蔬菜“安全、优质、放心”品牌。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重达到85%以上。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市级每年抽检农产品4000批次以上、合格率99%以上。

  开展品牌强农行动。选树培育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产品品牌,到2020年创建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个、产品品牌40个,整体提升“潍坊农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打响“潍坊农品”区域公用品牌。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域特性,培育壮大蔬菜、畜禽、苗木、花卉、瓜果等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种养业,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等体验型新业态。高水平建设全国农商互联标准化示范市和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城市。

  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农事服务、农技推广、土地托管、冷链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1+N”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业互联网信息化服务。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实施“2222”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计划,到2020年打造20家全链条农业龙头企业、200家合作社示范社、200家示范家庭农场、200个现代农业园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到2020年全市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65%以上。

  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实施种业创新工程。支持种子研发企业开展现代种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积极开展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工作。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73%以上。

  抓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质高效建设运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推进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国际种业研发集聚区、中美食品中心、中荷农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

  深化“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智能、精准、高效、绿色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和园区,改造升级一批农产品智慧批发市场。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

  激发农业农村人才活力。完善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政策,支持“雁归”群体和外出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依托潍坊职业农民学院等载体平台,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实施农业高端人才聚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乡村实用人才培育、人才“上山下乡”等工程。

  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垃圾治理专项工程,集中清理农村“三大堆”,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实施乡村水环境治理工程、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建设森林村庄,到2020年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1%。

  持续推进农村“七改”。注重节俭实用,坚持建管并重,涉农街道全面开展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到2020年农村公共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基本完成。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实施农村电网提档升级工程,持续提高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和电气化水平,到2020年建成现代农村电网。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优化乡村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积极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强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一体化管理。实施“全民艾健康”行动计划。

  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到2020年完成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推进“绿满城乡美丽潍坊”国土绿化行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高质量推进综试区建设。高标准编制综试区系列规划。创新建立社会管理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的综试区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广泛聚集产业、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资源要素,在核心区探索实践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机制,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新标准、新设施、新技术。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具体政策措施。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和“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全面完成“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抓好昌乐县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省级试点。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到2019年底基本消除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村劳务合作社。支持供销、邮政、烟草等系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以农产品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品牌溢价收益等方式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推动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转制升级。提升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运营质量,积极引导契约交易向平台交易转变,简化交易流程、规范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2019年实现所有涉农县市区产权交易服务全覆盖。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持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推动农村商业银行逐步回归本源,聚力为本地“三农”服务。按照扩品增品提标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发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和生猪、奶牛等养殖保险,积极争取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试点和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开展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

  高水平推进农业开放发展。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和综试区建设。针对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严格落实国际卫生制度,指导企业“同线同标同质”组织生产,真正实现“两个市场、一个标准”。引导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拓展出口种类,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我市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巩固脱贫成果。坚持现行扶贫标准,保持扶贫政策稳定,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确保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理,提升项目质量和效益,持续发挥带动脱贫作用。加强贫困人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开发扶贫公益岗位,让贫困人口更多通过就业和劳动实现增收。持续深化教育扶贫,全面落实资助政策,避免因贫失学辍学。深入开展健康扶贫,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扎实推进贫困户增量危房改造,让贫困群众都能住上安全房。加大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扶持力度。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推动群众生活持续改善。推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问题。完善选派“”驻村帮扶制度。将新发生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帮扶体系。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完成后的扶贫开发思路举措。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市里每年选派不少于300名村党组织到省内外先进地区进行集中培训,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大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标准化建设,实施“乡村组织振兴示范区”创建工程。落实村党组织5年任期规定。到2020年,市、县、镇分别选树300、1000、2000个过硬党支部建设先进典型。

  健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和基层群众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建设,激发农村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明确村级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统筹乡镇站所改革,强化乡镇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村级有效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和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决策制度,推动村级事务全面、真实、及时公开,加强审计监督。建立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协商制度,及时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实施“思想铸魂、环境改善、移风易俗、家风建设、文化惠民”五大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新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实施乡村文化铸魂工程,规划建设一批村史馆、乡村记忆博物馆和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深入推进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开展名镇名村志书编修试点。扶持建设“农家书屋”和图书馆等。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破除陈规陋习。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快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建设。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突出抓好乡风民风、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重点工程。继续实施“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连片建成一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80%的村、镇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和规范网格化服务管理,统筹多方力量,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推动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运行一体化。大力实施“雪亮工程”,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深化平安智慧村庄(社区)创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黑恶霸痞等违法犯罪分子及其保护伞。强化安全生产保障,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综治维稳工作,建设平安乡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五级抓乡村振兴,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备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县委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及时研究解决“三农”重大问题;镇(街)党(工)委要发挥好关键作用,集中精力抓重点任务落实;村党组织要立足本村实际,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推动各项措施落地。建立“五大振兴”工作专班,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实际出发,优化农业农村部门职能设置,完善工作机制,配强工作力量,保证工作成效。

  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善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到县、镇党政领导班子。建立干部交流挂职任职长效机制,有计划地从市直部门(单位)和镇(街)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开展上下交流任职。扎实做好第五批“”选派工作。落实关爱激励政策,推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进村服务乡村振兴。探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与推动乡村振兴实绩、服务基层贡献挂钩,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有作为。

  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市里组织进行乡村振兴现场观摩。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办法,制定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办法,坚持结果导向,注重结果运用。强化对重大事项责任分工的督导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向深处、细处、实处推进。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